第162页

海盐之事事关重大,家奴禀告过之后,夷伯候连忙让他把人请了进来,仲父第一次见贵族,还是滨城的主人,当中有多少惶恐忐忑就不细表了,主要是他说自己偶然得了制盐之法,又把这段时间煮出来的海盐献上去之后,夷伯候连连抚掌称善。

仔细询问过煮盐的办法之后,夷伯候大手一挥,直接封仲父做了里君,辖区就是渔村到山那边的木沟村,那座大山也在他的辖区范围。

明天夷伯候就会安排身边的记事官来渔村和木沟村下发由仲父担任里君的任命,除此之外,夷伯候还让府里的铜匠在加紧赶制铜釜,造好之后,也会让人送来给仲父。

以后仲父就不用冒着生命危险了,只用带着渔村的木沟村的人全心全意帮夷伯候煮盐、制盐就行了。

木沟村后面的那一片大山的所有树木包括所有的土地,他都能够使用,只要明年能够交够住够的海盐就行。

夷伯候给仲父定的目标是明年一年交两万斤海盐给他,虽然数量多,但是渔村加上木沟村将近三百口人,一年制两万斤海盐完全没有问题。

更何况更有效率的晒盐法仲父还留着心眼没有说出来,等明年天气热起来之后,他带着人在海边挖几口大池子,晒上几次海盐之后,这两万斤海盐不就有着落了吗。

虽然渔村的人都要忙着晒盐,没了时间再出海捕鱼了,不过大家掌握了煮盐方法之后,一个人一天煮出来的盐就够换好几十斤粗粮了,根本不用再为粮食发愁了。

这附近几百里,就只有盐城有盐矿,他们的海盐可比盐城的那些粗盐品质要好得多,只要一面世,肯定会迎来大家的哄抢。

叔申只觉得阿兄说的话都太难以置信了,他也是看着阿娘煮过盐的,现在他阿嫂和阿娘只要一睁开眼,忙的就是这个,原本他还只高兴以后自家不用再花那么多粮食去换盐来吃了,却没想到仲父竟然都想到去城里找夷伯候献制盐之法了。

这制盐之法也真是金贵,阿兄不但一跃变成了里君,还得了这么多的赏赐。

叔申不由得在心里感叹:虽然都是打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但是这人和人还真是不能比呀,昨天他才因为得了这些粮食布匹沾沾自喜,今天他阿兄就靠着制盐之法改头换面,当上里君。

仲父当了里君,叔申也是打心底替他高兴的,现在的人都讲究一个兄弟、族人,他们以前是因为兵祸逃难到渔村的,本来就举目无亲,阿爹走后,他们三兄弟是互相守望相助着才撑到今天的,如今仲父好过了,他和伯华也能跟着沾不少光。

别的不说,这么多人制盐总要有人管着吧,这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和伯华两个人不是正好顶上用吗?

叔申担着的箩筐最重,一路上仲父和他轮换着担,季奵和仲和两个小家伙也咬紧牙关硬撑着赶路,一行人总算是赶在天黑之前回到了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