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伯的几个儿子不愿离京,愿与新帝一起抵挡叛军,于是定安伯只把府中妇孺送走。

二房儿媳崔氏临近产期,路上发动,定安伯夫人担心被叛军追上,留下两个嬷嬷让她们陪着儿媳崔氏在附近村镇上生产,其余人继续前行,两个嬷嬷搀扶着崔氏来到最近的水乡村,给了银子住进陈家。

刚好陈家媳妇孙氏生完孩子没两个时辰,生下来的是个女婴。

三个时辰后,崔氏也诞下一名女婴。

崔氏虽刚生产完,但因担心家人,强撑着上路,却不知中间怎么阴差阳错抱错孩子。

再发现就是十三年后,这时新帝早就已坐稳帝位,当年留在京城陪着新帝一起抵抗叛军的亦都立下大功,定安伯被封为定国公,满门荣耀。

至于是如何发现报错孩子,这位来接姝姝的嬷嬷并未多言,只给孙氏留下两千两银票,临走时还告诉孙氏,她的亲生闺女被国公府养了十三年,与国公府有了感情,被收为养女继续留在府里。

孙氏哆哆嗦嗦,感激涕零的把嬷嬷跟姝姝送走。

坐在马车上的姝姝惶恐不安,并不知她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她紧紧的攥着颈子上带着的一个小玉雕。

那是个约莫一寸左右的小玉雕,形状如同观音菩萨手中的玉净瓶,不过小巧了许多。

小小的玉瓶用一根红绳穿戴着,她从未在家人面前露出过玉雕,这是她七岁上山捡柴时捡到的,当时小玉雕很粗糙,黯淡无光,还有丝丝裂纹,她佩戴没几个月后,玉雕就变的细腻滋润,如同上好的脂膏,温润漂亮。

半个月后,姝姝来到京城。

初入国公府,姝姝忐忑。

一位风姿绰约皮肤白皙的妇人站在廊庑下,待姝姝走近,妇人落了泪,把她拥入怀中,哭道:“我的女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