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是哪一部造反,就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刘祁才有如此一问。
“是南郡蛮和苗蛮,杀了荆州蛮的土司向武龙满门,在荆州和豫州反了。”
只见得刘凌面色凝重,对兄长也不避讳。
“这下糟了,南郡蛮人多势众,苗蛮人人武勇,为何这两蛮会和荆州蛮斗起来?”刘祁听闻之后也是大吃一惊,“而且既然是内斗,怎么会是兵部的加急文书?”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似乎是和苗蛮境内的银矿,还有南郡蛮耕种的土地有关。”
刘凌突然想起了王七之前所说的粮价暴涨之事,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预兆,站在那里定定出神。
“三弟去了兵部,消息倒是比我灵通多了。”
刘祁见刘凌在思考什么入神,略有些酸意的感慨了一声。
刘凌这才回过神来,摇了摇头。
“都是些人人都知道的消息罢了。我们虽身为皇子,但对这些大臣来说,却是外人,什么事即使你问了,也不见得就能得到答案。”
他一目十行,记忆超群,在兵部里翻看各方卷宗,可还是有许多不解之事。人人都说他是“三问皇子”,却是并非是他问题多,而是看的多,记得多,想要知道的事情也就更多,到了不问不行的地步。
只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些潜规则和小九九,皇子乃是皇帝一派,除非真有什么利害关系,谁会将这些给你答得通彻?
比起来,刘祁找到两个熟悉礼部情况和卷宗详情的文书小吏,比起刘凌其实还算找对了门路。
在这一点上,刘祁和刘凌几乎是难兄难弟,所以刘祁心有戚戚焉地附和起刘凌的话,眼观鼻鼻观心的等候着上朝。
没一会儿,礼官赞者来宣百官入殿,所有的大臣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宣政殿,等候着皇帝商议昨夜钟声响起之事。
果不其然,今日第一件首要讨论的事情便是南方的战事,只见得门下侍郎庄骏和兵部尚书齐齐出列,兵部尚书言明军事,门下侍郎庄骏言明政事,两者互相补充,朝中众臣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这几年江河流域频频受灾,夏季的洪涝延误了秋收,使得粮食稀缺,京中这几年又不赈灾了,连泰山地动都是责令地方上自己想办法,于是各州互相拆借存粮和租庸,等到秋收之时再还债,几年下来,粮仓已经渐渐没有往年丰盈。
加之有些官员总是从中获利,虽然是官府之中拆借,可是还是要加利息和差价,导致秋收之后粮价不减反增,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好在被称为“关中粮仓”的几个州府一直被皇帝重视,粮仓充足,也经常协助赈灾,这才没有出现什么大乱。粮价暴涨使得许多商人看出了其中的有利之处,开始纷纷想法子从其他地方搜集粮食,关中、江河所在的诸州粮价都太高,于是他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