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从洪武到宣德年间,规定入匠籍者一丁服役,可免家中二丁之役,单丁减轻或放免。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匠人子孙,在巨大的身份反差面前,最现实简便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除籍入仕。
这些,陈近南都知道。
陈近南也知道皇上要说的意思。
前朝时期,确实有几名匠人凭借技艺逆袭,从一名工匠走上仕途,比如宣德初年,无锡石匠陆祥,官至工部左侍郎。陆祥的母亲年老生病,皇帝亲自去探视,命光禄寺每日供给酒馔,且赐金养老,荣耀非凡。
吴县木匠蒯祥,参与了京城宫城的营建。蒯祥的父祖辈都是技艺高超的木匠,且都参与了南京宫城的营建。正统年间,蒯祥历官至工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被皇上称为蒯鲁班。
蒯祥技艺超群,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者。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修缮,持吃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不失毫厘。
蒯祥活了八十四岁,历经洪武至成化九朝八帝。他去世后,皇上赐赏有加,荫及子孙。
可是,当时的士大夫对陆祥、蒯详等以匠人身份入仕,还是觉得新鲜与观望的。这只是与营建两京需要技艺人才的时代背景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营建南京城时,使用了近百万人力;明成祖朱棣修筑北京城时,调集三十多万工匠,百万民工,经三年半才营建而成。
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在建筑方面是外行,经常招致皇帝的不满。如嘉靖三十六年重建奉天门时,工部尚书赵文华惶窘无计,“支词以对,上怒逐之。”
因此,匠人中的佼佼者便脱颖而出,深得皇帝赏识,一步步从工匠脱籍而走上仕途。一直到匠人徐杲官拜尚书,史上空前绝后。
永寿宫重建,徐杲去工地仔细审视筹算:“四顾筹算,俄顷即出,而断材长短大小,不爽锱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