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读书人经过这番折腾,亲眼目睹大明的变化,也都接受,不少人都放下身段去做事,至少去教书赚银子,不丢人。皇上天天喊大明缺老师,读书人天天闲着光读书,那才丢人。
过去一个灾荒,老百姓欢喜于自家的土地,欢喜于大明变得更好,也有自己出力气,特有成就感,天天精神抖擞地整理自己家。
更有那因此分到土地的人家,那真是可劲儿伺候土地。
中上层的人一空下来一关注,都吓一跳。
今年一年,大明变化太大。文化和经济双领头羊的江南,早就把士族的目光转移到技艺研究方面——第一座工科学院在湖广,不怕,南京六部自己开办。刑科学院,北京要办还没办,我们先办。
银行学院、礼仪学院、兵科学院、农科学院……都办!
皇上说,大明商人不能躺在朝廷项目上赚银子,要有自己的技艺。
魏国公弄了一个技艺金——谁研究出来新东西,甭管哪个方面,都有奖励,高高的,南直隶的匠人、商人大夫……甚至一些中下层文人,那不都打了鸡血一样?
江南所有人,甭管什么家庭,都踊跃参加,还说什么,“我们南京不能落后于北京不是?”
皇上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样子,乐。
北京人一看,气啊,我们这里折腾大半年,你们闷头做这么多事情?!
金秋里,官府开仓放粮,大明老百姓忙乎可怜的秋收,积极送孩子们去读书;大出血的世家大族们、富商们也都振作起来——对比普通老百姓,他们就算不精通诗书技艺,哪怕只识字,在这大机遇面前的优势,那也是显而易见的,还不赶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