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点头,都道太后神机妙算,虽心知这是再牵强不过的附会,可如今大清去国,总得多找些寄托。
茹喜却摇头道:“这紫禁城,对谁都是不祥之地,我大清在这里还未待住百年呢。”
众人愣住,茹喜叹道:“哀家就觉得,这紫禁城,总是散着沉沉的腐气,像是有一条腐龙深藏地底。有时做梦,更见整个北京城都被这腐气罩住,伸手不见五指,嗅者五脏糜烂,却还好端端活着,就如行尸走肉……”
语调拉起,她再道:“哀家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就觉这腐气是汉人自己千百年积下的,我大清其实是被这紫禁城害的,所以呢,这紫禁城就得好好留住,留给圣道!留给他的大英朝!”
张廷玉等人是不敢言语,满人们却是齐声叫好,纷纷议着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圣道该是怎样一副昏聩面目,南蛮又是怎样的国无宁日。
气氛再转昂扬,茹喜正要宣布大清朝廷正式北迁,李莲英又捏着一份文报急急进见。
“太后、太后,辽东……”
茹喜心中一沉,升到咽喉的一口气压下,接过文报一看,脸色瞬间煞白,那口气沉在胸腔,上下不得,噎得她两眼翻白,身子竟一下软倒在塌上。
众人惊得一片忙乱,有的招呼太医,有的招呼太监,李莲英急急去顺茹喜胸口,那文报也轻飘飘落地。
在众人的注视中,文报上几行字清晰入目,“燕国公反,称帝宁古塔,兴兵西进,盛京势急……”
第九百四十章 辽东惊变,北方斗人心
“圣上万岁——!”
“大英万岁——!”
“华夏万岁——!”
山东兖州府城,皇帝北伐行宫前,如潮呼声直冲云霄,来自山东曹州、沂州、济宁州和兖州的数千民人代表得慕天颜,为翻身入英华而欢欣鼓舞。
顶盔着甲,一身金黄、肃黑和火红相间大戎服的李肆向民众挥手道别,再引起一波万岁呼喝之潮。退入行宫后,李肆一路走一路卸甲,不断有禁卫引导各色人等上前,就在三言两语之间处置完一件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