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东推行的新政以及层出不穷的许多新事物,都叫江宁的老学究、儒生士子视为离经叛道,难以接受,但在受战火摧残的地区,淮东诸多做法又显得那么温和。
丈量田亩,减租减赋,流籍编户等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缚此时还希望徐州地方能举荐一批人才,作为后备吏员选入淮东各学堂进行培养。
当世官吏皆出自科举,即使为吏,也需要有功名在身。林缚不拘一格录用人材,推崇杂学,抑制儒学,一方面是淮东要发展的客观事实要求如此,一方面也是意在使淮东的官吏体系,与江宁泾渭分明。当淮东的官吏体系与江宁迥然不同又难以融合之时,淮东实际就从内在上完成独立于江宁之外的目的。
还有就是林缚要求将徐州的矿山资源悉数收为官有,私人挖掘,需得官府照函,亦需向官府缴纳税金。
相对于土地,徐州的煤铁资源更为重要。拿下徐州之后,淮东才不用担心在煤铁矿供应上受制于人。
铁矿资源对淮东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柴与米的重要性是对等的。乡野农家以稻麦秆煮饭,但城坊户多用柴、炭。炭分木炭、石炭,石炭也就后世常称的煤,在当世早就得到广泛的应用,冶铁烧窑用煤,城坊户烧水煮饭也多有用煤的。淮东地处平原,森林稀少,木炭是远远不足用的,林缚有意在原先的煤球、煤饼基础上,在淮东地区先推广蜂窝煤。以淮东辖区范围以内二十万户城坊户以及工矿燃料需求计长,淮东每年的煤炭需求总数预计初期将达到数亿石。
在徐州西南,淮阳以东地区,相山、陶墟山以及黄桑峪等低山丘陵,数百年之前,就有挖煤取炭的历史,至今存有十数处煤窑。受战事摧毁,仅有两处还在正常生产,此时与徐州、沂州之间的数处铁窑一并由淮东军司出资进行赎买,收为官有,在徐州府衙之下设煤铁局专司其事。
在徐州推行新政虽说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但要使徐州地区在战时恢复生产,林缚肩上仍然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
年节将至,林缚终于结束自己的假期,从石狗湖北岸的湖庄搬进徐州城里,堆在他案头的一摞公文,叫他直想扭头出城去,将假期无限期的延长下去。
孙敬堂,高宗庭、叶君安、李卫等人却拽住不让他走。
“淮泗地区积压的流户数量本来就极为庞大,远远超过地方安置能力。这趟从麟州撤兵南还,为将沛县以北地区变成残地,以为缓冲,月余来,差不多又有十四万民众迁到徐州以南。”李卫照本宣科的将当前徐州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摆到林缚的面前,“另一方,在徐州战事之后,陆续捉俘的新附军及徐州军降卒也达到一万九千余众,行营也于前日将这些降卒悉数移交地方安置。不要谈恢复生产,修缮城池,徐州要维持下去,明年就要一百万两银……”
林缚将沂州、海州、郯城、宿豫、睢宁、淮阳、萧山、铜山、灌云、下邳、沛县、广戚等十五县,都置于徐州治下,形成大徐州格局,以便民事能跟军政很好的契合。
徐州所辖十五县,睢宁、淮阳、宿豫、海州、灌云虽说早前隶属于淮安,但与徐州、沂南交界,以往是重战备而轻生产。这时候将外围防线推到徐州以北到沛县一带,从徐州以南的诸县,就要以战备跟恢复生产并重,初期需要投入恢复生产的资源就显得格外的多。其他不说,要使得徐州地区的煤铁采掘,能够保证淮东地区的内部供应,投入的银子就要以百万两计。
好在煤铁的供应另有几处来源,徐州这边的开发可以循序渐进,不需要急于一时。即使要投银子,军司也不会直接往外掏银子,而会将淮东钱庄的功用充分的发挥起来。
即使不提煤铁采掘上的投入,仅徐州十五县恢复初步生产,将流民安置下去,所消耗的银子也将是极其庞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