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余颖也没有多说什么,接过来所有的中馈,同时余颖决定了一件事:就是这些国公府的奴仆,也要经过一番审查。
很快宫中的赏赐就到了,余颖带着全府的人,谢过皇帝。
更重要的是,才十六岁的阿和,现在终于是正式册封为国公。
不过令余颖更开心是,这一次的赏赐里,还有土地、庄子,甚至还有一些店铺的地契。
因为余颖可是想着将来要做点生意,有句话不是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光是靠国公府的俸禄,只能勉勉强强养活一大家人,甚至有可能被人说是穷大措。
如果再有个什么别的事,那就很难说了,钱一定会紧张起来,要知道保国公府的家底太薄。
所以余颖才想着做点生意,国公府里的孩子真心不少,将来婚丧嫁娶是要花不少钱的。原主那一世,什么都要靠阿和去做。
真是让阿和很辛苦,那么余颖决定自己接手,好好做做生意,准备财,以便将来用钱,不至于没有钱财。
而阿和的培养方向,虽然余颖打算让他也接触一下民生,但是余颖打算让阿和的主要精力放在读书上,要知道皇朝建立后,文官明显比武官吃香。
而且说起来阿和,在年少的时节,也吃了不少苦头,原主从来就没有打算让他走武官的路,老保国公就是拿自己的命换了皇帝的命。
所以原主认为,阿和要是成为一个武将,太过危险。
既然是原主的愿望,那么余颖打算遵从。
但是余颖知道这世上,当上文官,也不等于是事事如意,而且很多时候,那些文官说起来,一个个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酸书生。
而余颖可不打算培养阿和成那个样子,最起码要文武双全才可以。其实大唐时代的书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还是比较合乎余颖心目中书生的标准。
不过余颖也知道自己只能慢慢来,要知道原主只是乡下来的人,所以不可能在现在就讲什么大道理,更不可能引经据典。
余颖只能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在从生活里的小事件,一点点琢磨出道理来。
不过,余颖知道自己还有时间,一步步面对这一切。
然后,在余颖的诱导下,苏嬷嬷制定出国公府的一连串规矩,国公府上下都要执行。
再然后,余颖开始读书,不读书将来冒出文绉绉的话,就容易露馅。
就是为了不露陷,余颖必须做出一副拼命读书样,甚至在她的带动下,连那些奴仆也都是开始读书识字,甚至余颖特地让儿子买回律法之类的书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