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这些新变化,不管哪一项,都在日日不停的猛烈的冲击着,科尔沁蒙古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民俗风气。
当然,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水泥和青砖瓦房的出现,因为它让科尔沁人有了足够坚固的,可以抵抗住大草原的风沙,造价还十分低廉的房屋来长期居住。而不再是以前那依据水草的方位变动,不断迁移的蒙古包。
祖祖辈辈都是靠放牧为生的科尔沁人开始笨拙的学习汉家文化,学习那些天文地理,几何算法的知识,甚至是那些什么英语,俄语等等外国语言学问,仿照精明的汉家商人模样,自己和沙俄人做外贸。
科尔沁人开始向往,并且身体力行的学习中原的生活模式。
太皇太后和苏茉儿姑姑虽然担忧不已,对此却是毫无办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们怎么可能,去阻止心爱的科尔沁人们,想要过上安稳优渥的好日子的脚步?
可是长此以往,科尔沁还是她们记忆里朴实悍勇,每天无忧无虑的骑马打猎的科尔沁吗?会不会慢慢的被汉家文化同化?
虽然蒙古人的人口基数相对于满人来说,非常的多,没有了漠南的科尔沁,还有漠北的喀尔喀,漠西的准噶尔汗国。
可是他们都不是科尔沁,不是“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科尔沁。
康熙皇帝那精明周密的帝王脑袋,瞬间就明白了太皇太后的担忧之事。说起来,这个事儿,还是他听太子那个臭小子在一次聊天中提到的事例,引发的思路。
他和大臣们认真的商议后的方案,就是不断的同化训化蒙古各部。
从漠南的科尔沁开始,先是武力征服,再利用儒家的怀柔政策,以及中原的这些新物事新的思想观念等等,引诱他们从颠簸的马背上跳下来,住进舒适宽敞,明亮坚固的房屋里面。
慢慢的熬杀掉,他们那一身被广袤无比的茫茫大草原滋养出来的血性和傲骨;也慢慢的消磨掉,他们那一身被无边无比,冷酷无情的大沙漠培养出来的悍不畏死的精神。
更是要狠狠的打压下,他们那种妇女儿童皆可为兵的骑兵上的优势。不给他们任何卷土重来,反复崛起的机会,让大清国以后的帝王,都不需要再为了蒙古的事儿担忧。
所以此时此刻,一手导演出来这个结果,很是厚脸皮的康熙皇帝,面对满心忧愁的太皇太后,若无其事的安慰道:“皇祖母不用担心,这也是个好事儿,科尔沁人现在的生活,一天天变的更好起来。而且,科尔沁的语言和信仰是很难有变化的。”
“至于皇祖母担心的,科尔沁和东北老家婚俗方面会有的改变,这个孙儿也想过,确实是不可避免,只能是提前做好完善的准备。”
太皇太后思索片刻,没有说话,只轻轻的叹了口气。她岂会不明白,皇帝孙儿的朝廷在科尔沁的这些变化里面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