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如果你去的地方不是首都,而是下面的某个省份怎么办?

也简单,只能入住当地的党委招待所,比如某某省委招待所、某某市委招待所之类,通常情况下,你入住哪一层,哪一层就不会再允许其他的客人入住了,所以实际上等于你是包下了整一层楼,为的就是不让你胡乱打听。

华夏唯一的定点涉外招待机构,我们就不去形容和描述友谊宾馆里面是什么样子了,作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举国之力”来运作的一家涉外宾馆,“尽善尽美”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友谊宾馆的一切,别的先不说,就举一个例子:这个时候的共和国的电力供应十分不足,很多时候需要拉闸限电,但任何时候的拉闸限电都拉不到友谊宾馆的头上,任何时候,电力部门都要保证友谊宾馆的电力供应,一旦友谊宾馆的电力供应出了问题而恰好这个时候又有外宾,这就是一出严重的政治错误。

亲自将陈耕一行人送上早就预定好的套房,徐主任客气地说道:“陈先生,条件简陋了点,让您见笑了。”

陈耕指了指脚下、失笑的摇头:“就这个地毯,纯羊毛的吧?在美国的四星级酒店可看不到这个,徐主任,您太客气了。”

陈耕这话有几分恭维的味道,偏偏在场的华夏方面的同志都很受用:能被外国人夸奖几句,那就说明我们还是可以的嘛,没有给国家丢人。

陈耕看的有点心酸:现在的华夏,实在太缺乏国际社会的认同感了。

一个服务员快步从外面进来,低声对郑向红说道:“经理,的煌部长来了。”

煌部长来了?郑向红心头就是一惊。

除了陈耕一行人之外,友谊宾馆没住什么够分量的外宾,那么煌部长是为了什么来的,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么?

可明白归明白,他还是无法接受煌部长在这个时候赶来的事实:您好歹也是个部长啊,这样真的合适吗?

合适吗?

合适不合适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煌部长必须来。

郑向红不知道陈耕到来对共和国的意义,但老煌同志知道啊。

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国家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序幕终于开始了。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后,刚刚从联络处升级为大使馆的华夏驻美大使馆就发表了通告,邀请美国和全世界的资本去华夏考察、投资和建厂,但迄今为止,通告发出去已经20天了,来大使馆咨询的不到20个人,最终成行的,除了陈耕之外只有一个——那位老兄是个卖鞋的,想要将他代理的皮鞋卖到华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