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这件事是白干,人家北太平洋洄游鱼类组织,就是按照你投放鱼苗的数量,来发放捕捞配额的。
这个比较讲理:你投放的越多,给你的捕捞量也就越大。
放牧海洋,绝对是最合算的,放出去养三五年,回来的时候,就长大了。
当然了,放出去的鱼苗,存活率不足千分之一,但是架不住量大啊,每年各国放出去的鱼苗,就有几十亿尾。
刘青山准备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因为国内对海鱼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就像大马哈鱼,前些年还挺多,现在越来越少,到几十年后,每年就能捞上来一万多尾,这么一点点,啥也不好干。
至于怎么检测你放了多少尾鱼苗,这个也难不倒专家,人家专门有一种方法。
不同繁育基地培育的鱼苗,因为水温的不同,身体都有细微的差距,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标记。
每年,洄游鱼类组织都会在不同的监测点进行捕捞,然后根据捕捞上来的大马哈鱼的标记,确定是属于哪里放养的,然后以此来发放捕捞配额。
国内就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规定,导致大马哈鱼过度捕捞,迅速减产,产量不足原来的百分之一,可见到了多么恶劣的程度。
刘青山准备把这项产业重新发展起来,到时候,就可以在海洋里面捕捞大马哈鱼。
为什么不是在它们产卵的时候捕捞呢,这也是有原因的,除非是为了获得鱼籽。
因为大马哈鱼从海水洄游到淡水之后,因为不适应水中盐分的变化,基本上就停止进食,靠的都是消耗体内积累的能量,所以母鱼产卵之后,才会死去。
而能量消耗太大的话,鱼肉的口感和营养成分,都会直线下降。
结果刘青山一联系才发现,国内竟然没有开展大马哈鱼人工繁殖这个项目,他根本就请不到人。
在这方面,显然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可能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