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人选

正在纳闷,忽然就听到芦布说道:“内阁没有收到奏疏,不过今日宣府总兵官马芳马将军给老爷送了封信,这字条也是老爷看过信后写的。”

“马芳?”

谭纶惊讶一句,随即有些猜测。

是的,谭纶总理过蓟辽,自然对附近宣大、辽镇非常熟悉。

芦布这条消息,其实他就已经想到了原由。

“那你就先回去伺候吧,魏阁老问起,就说我这边有了信儿就给他送过去。”

谭纶想想就说道。

“是,那谭大人,小的这就告辞了。”

芦布急忙说道,说完话就退出屋子,和外面的打了个招呼,就径直回内阁去了。

芦布离开后,谭纶也开始考虑起来。

宣府的马芳怕是也撑不下去了,需要魏广德安排将领过去接手。

总兵官其实很好安排,按照兵部以往惯例,都会从其他军镇总兵中调换。

可以说,谁差事儿做得好,就会逐渐往京城附近调动,毕竟京畿安危最为重要。

也只有那些差事儿做得好的将领,朝廷才敢放心把宣大、蓟辽这些重镇交到他们手里。

但是魏广德要的是年轻将领,也就说的通了。

马芳年龄大了,俞大猷也是类似的情况,而现在正值壮年的还有戚继光和李成梁,但居安思危,魏广德这是准备培养新人了。

军队里的将领,不培养也是不行的。

所谓什么天生的战略家,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骗骗小孩子还行。

就说那戚继光,当初在浙江差点命就直接交代了。

也是痛定思痛,这才琢磨出自己带兵之法,那就是自己亲自练兵。

自己练出来的兵,使用起来才能如臂使指,这也为之后戚继光不败战绩垫定了夯实的基础。

俞大猷不是,他是看手下兵的训练,通过谋略和敌人作战,就算是一群孬种的卫所兵,在他手上也能发挥出作用。

不过,结果就是多了一丝不确定性。

是的,俞大猷的仗,因为都是临时借调的军队,所以仗打起来就没有戚继光那么轻松,总是有胜有败,搞的自己也跟个升降机一样,一会儿受赏,一会儿被罚。

相对来说,为将者其实都喜欢俞大猷这样的将领,戚继光练兵之法好,可那是用银子堆起来的战兵。

完全不像俞大猷,打仗省银子。

有啥要啥,他也不挑。

但是谭纶还是能感觉的,魏广德似乎更倚重俞大猷,但是也更欣赏戚继光。

“来人,叫武选司郎中廖大人过来下。”

谭纶想到这里,再看看手里的字条,当即对着外面喊道。

“是,老爷。”

外面书吏大声答应一句,就急匆匆找人去了。

兵部开始为魏广德的字条忙碌起来,他却是顾不上,这会儿正在忙着处理奏疏。

一直到晚间,魏广德出了内阁,直接就回到府中

“老爷,谭大人那边递了条子,晚上他要过来。”

进府门,管家张吉就在他耳边小声说道。

“嗯,知道了。”

魏广德答了一句,继续往里走,张吉快步跟上,继续说道:“南边传回消息了,手札已经放在书房里。”

“好,一会儿我就过去看看。”

魏广德又是应答一句,很快就走进了后院,张吉也没再跟上来。

依旧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后,魏广德才去了书房。

这已经是他这两年养成的习惯了,回家先看看老婆孩子,说不好还要考校两句,吃过晚饭才去书房。

“三十二个轿夫?”

此时,他已经坐在书房里,看着南边送回来的消息。

一开始,坐在南下是坐着四抬轿子,叫了两班轿夫轮流抬轿。

可是进了南直隶,为了加速赶路,又在当地要了一些轿夫。

毕竟抬着轿子一路急行,轮换的轿夫也要跟着一路小跑,这样的急行军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无法,两班轿夫轮换也支持不了不久,就只能不断轮换,两班不够就增加,一路走一路要人。

地方官府也识趣,对张居正一行所提要求照单全收,都安排手下腿脚利索的跟着去,一不小心就凑出了八班轿夫轮流抬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