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页

“不仅仅如此,我口中的廉,是蕴含以廉养心之道。古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说。天眼昭昭,冥司察察,作了欺天亏心之事,拿了不义之财,不要心存侥幸,总有人迟早要算账讨债的。只待时机来到之时,贪一罚十,加倍偿还,这是真实不虚的自然定律。但世人多是自欺,不信因果,难明其理,故而心存侥幸,胆大妄为,自讨苦吃而不觉,实是可叹。”

东方易轻哼一声,不置可否,而是借着问:“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何以为?”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为什么难治呢?因为君王多欲,杂税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为,出尔反尔,所以百姓对君王失去信心,民心涣散,不服政令。不是百姓难治,而是在上统治者的有欲有为所造成的。治国者若能以德自养,天下为公,以无为行道于天下,以德化民,以礼待民,以心换心,上下心心相印,民岂有难治之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上古之时,圣王治民有方,化民有法。上以正示于下,下必以正应于上,各尽其宜,上下一体,相融于一片祥和融洽的气氛中。后世之君,仅以机智巧诈愚弄百姓,以法令治民;而且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人民很难适从。为君者只知逞其治民之才,不知以道德教化民心;只知施有为之治,不知有为之治愈盛,而民心愈偏,治国愈难。国之乱,其原因在上不在下,下从上,民从君,天之理也。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欲而民自朴,上无为而民自化,上好静而民自立,此乃不朽之理。民富国强,这是上君下民的共同心愿,上下同心,国又有何难治的呢?”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何以解?”

“天赐人以性命,生以行天理,死以终天理。能明天理,遵行道德,方不枉来人世一趟,无愧做人一生。所谓求生之厚,是指世人多是贪欲过甚,追求厚享,过度地享受生活。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虫蚁蛇蝎,无所不食。只有以无为自然之法养生,才是真正的厚生、贵生、长生之计。求生之厚,是有心有欲的后天贪心,过分贪生,最终只能是事与愿违,越求越不能得。”

“哦,那该如何做呢?”

“唯二法,贤以贵生,贤以养生。”

这次不等询问,白庸就回答道:“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无心无欲,先天用事,不贪求世味厚重,恬淡人生,这才是‘贵生’的根本所在。贤是有道德、有智慧的意思。贤于贵生,就是有德之人,不贪世味之生,而是以道德为生命之本,以自然无为之法勤于养生,清静无欲,性命双修,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须明不死之理。生死皆可改,唯凭性命修。人之所以托生人身,是自然界给灵体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看各人能否能把握住这种机缘,通过修德、修心、修性、修命这四修,去改造自己的生命去向。能否把握住这种机缘,运用为道日损而逆修,积功累行,改造命运,再造性命,改变人生为道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东方易感叹道:“人只知求生,但不明贵生之理,不信自然大道,故难长生。理不明则命不牢,德不足则性不稳,故尘生尘灭,万生万死,苦海沉沦,轮回不绝,无终无始,不知何日能真正觉悟而贵生?”

“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

“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

“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

白庸连说三个警句,随即又接着道:“贤于养生者,能明天理,逆世俗之厚生,以道德滋养性命,不以物欲为养;以自然无为养生,不奢求豪华人生。清静无欲,必能益生。修道之人,乐不可极,苦不可悲,欲不可纵,物不可贪,凡事有节,执两用中。若能紧闭六门,不以七情六欲败残道身,不以声色货利凿丧性命。抱元守真,谷神自然不死,性命自然圆成,何有轻生之畏?存命不必贪生,唯有存心养性,修养道德,恬淡世情,不为厚生之物而迁其志,不苛求厚生之物而累其心。放下贪心欲念,清静身心,无欲无念,以自然无为之法养生。”

东方易一指点在白庸眉心,随即一颗凝聚如种子的真元涌入体内。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浑如醉。欲修长生,对于屋破药枯,爻损命亏者而言,应重点穷通气和炁之理。通了此理,明了此法,就如前人所云,屋破修容易,药枯生不难,但知归伏法,金宝积如山。修可以改变全息体之质,炼可以改变全息体之形;修可以改变躯体之质,炼可以改变躯体之形。唯有修炼二字,终生持之以恒,方不负来人生一遭的机缘。如果不修不炼,全息体与躯体一旦分离,将很难有资格再次与新的人体结合,而只能进入更低层次的其它物命之中。”

这一下,白庸知晓自己已经过关了,然后按照那颗进入体内的元气种子运行了一番后,长长呼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