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要出兵镇压南非这个不听话的小弟,各种风险也同样是极大的。因为驻非美军的后勤基地基本都在南非的控制范围之内,一旦两边彻底撕破脸的话,前线部队立刻就有弹尽粮绝的危险……
针对这一窘境,五角大楼倒是紧急拿出了一系列方案,供杜鲁门总统进行选择——从派遣伞兵空投到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控制南非中央政权,执行斩首战术;到刺杀南非总统,扶植南非亲美势力上台;再到打着大英帝国的旗号发动南非平叛战争;还有向南非投掷原子弹作为恐吓……总之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无论杜鲁门如何选择应对策略,前线美军在非洲战场上的又一次大崩溃,恐怕都是在所难免了。
接下来,还没等杜鲁门总统把南部非洲的乱子搞出个头绪,白宫就收到了一个更加要命的噩耗:不仅非洲战场完蛋在即,就连南美洲后院里的那票小弟,也是眼看着美国老大树倒猢狲散,就跟着跳反了!
——智利和秘鲁在一天前相继爆发军事政变,亲美的旧政府被颠覆!同时,原本就桀骜不驯的阿根廷政府公开撕毁跟美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条约,宣布退出第三次世界大战,跟苏联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根据间谍的秘报,在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还悄然出现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庞大身影……
至此,在国际舞台之中,又有几块新的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美洲战场正式开辟!
——致命的战火和硝烟,终于降临到了被两洋庇护的美洲新世界,这片人类社会最后的净土之上!
第一百二十九章 南美洲惊变(上)
在遥远的南美洲西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国度——智利。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个国家(不包括南极的话),跟各个文明中心地域之间,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从地图上看,智利就像一根细长的竹杆,夹在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之间。这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南北长达4270公里,而东西平均宽度只有180公里。它位于热带雨林广布的南美洲,有着长长的海岸线,也拥有着被称为“世界旱极”的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这个词的原意是“世界的尽头”,这是因为殖民地时期的智利被局限在沙漠以南和比奥比奥河以北,对宗主国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相对隔绝的地方,而当时的智利并没有发现像墨西哥和秘鲁那样丰富的贵金属矿藏,因而并没有得到宗主国的重视。此外,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境内频繁地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
不过,虽然位置偏僻而形状奇特,但智利绝不是个贫弱的国家,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结构和历史原因,造就了智利人的坚韧性格以及求知好学的传统,还有较强的自治能力,而且为他们抵御外来入侵者提供了一种天然屏障。当然,大自然也有对智利的独特馈赠,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智利拥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柱,它的铜矿资料占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它还是世界上出产天然硝石最多的国家;智利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智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让曾经偏远贫弱的智利,有了在战争中争霸的基础条件——作为南美洲为数不多的好战国度,智利自从建国以来就穷兵黩武、不断北伐,连番攻打玻利维亚和秘鲁,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海战和陆战胜利,版图向北扩张了数百公里,被誉为“南美洲的英国人”。
然而,在美国这样的巨无霸面前,智利这个南美小强的实力就有点不够看了。虽然在十九世纪末期,智利曾经拥有过整个美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吨位和战斗力都在当时的美国海军之上。但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全球列强造舰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当美国人组织“大白舰队”环球航行示威的时候,昔日曾经风光一时的智利海军,却由于缺乏自行建造战舰的工业实力,而迅速落后,变成了不起眼的小角色。
再接下来,随着门罗主义的推行和美国实力的急剧膨胀,智利跟其它的南美小伙伴们一样,逐渐沦为了美国人的后院和经济殖民地。到了二战时期,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智利也跟着对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宣战,加入了盟军阵营——原本只是想要跟着凑凑热闹,赚个战胜国头衔回来显摆一下的。然而,战局的发展却远比智利人想象得更加残酷和血腥,打完了外强中干的德国和意大利,接下来又得跟苏联人干仗。
在空前残酷的战争之中,智利海军的舰艇和水兵基本都被美国太平洋舰队强行征用,并且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战事之中消耗殆尽。而前后二十多万跟随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的智利陆军,也在太平洋、日本、北非、欧洲、中东的一系列海外战事之中几乎全军覆没,平均一千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