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议会的一阵阵反对声浪,丘吉尔首相的脸色异常铁青。如果他真有足够崇高的威望,此时或许已经在琢磨着要不要学习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两位先贤,发兵用武力解散议会了。
但很遗憾,他没有。不列颠的军人并不喜欢丘吉尔,反倒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而对他怨气冲天。
——由战前的一流强国衰落到美国跟班的地步,同时还要在最前线直接面对苏联毛熊的恐怖。
把大英帝国一手折腾到这样凄惨的地步,丘吉尔这个首相实在是难辞其咎。
一旦战时状态结束,国防法失效,那么他这个战时首相的下台,恐怕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到了这个时候,孤立无援的丘吉尔首相,发现自己似乎只剩下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他扭过头来,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了西方,那个大西洋彼岸的“民主国家兵工厂”……
但是,美国的杨基佬们,真的愿意付出自己的鲜血和金钱,为大英帝国的欧洲霸权去买单吗?
……
大洋彼岸,美国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前后也已经有四年之久了。
因为战火始终都没有怎么烧到美国本土,所以,相比于到处充斥着死亡和匮乏的欧洲各国,战时美国人的生活算是宽裕得多。纽约的百老汇依然灯红酒绿,佛罗里达的海滨浴场也依旧热闹繁华。
但不管怎么样,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还是给普通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汽油的限量配给,让美国人没法再惬意地开车兜风。而战时的市场管制,又使得市场上只有些发青的冻鸡肉和土豆,孩子们喜欢的糖果总是难觅其踪,黄油、牛肉干和水果也是时有时无——吃饱是没问题,但吃好就别想了。除非有着特殊的关系,否则就算拿出再多的美钞,也很难买到牡蛎和龙虾之类的高档食品。
因为军队征发了太多的男青年,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出现在工厂里的女性也越来越多。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战争期间多次公开发表讲话,呼吁妇女们从家里走出来,用双手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此时的美国人还没有明显的厌战情绪,依然全心全意地支持国家打赢这场反法西斯战争。
但是,如果敌人不再是法西斯的话,情况又会变成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