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奇葩的情况究竟应该算是什么?封建主义自由化思想启蒙运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加疯疯癫癫的家伙,则是满嘴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谈怪论,譬如之前有个病歪歪的邋遢书生,就神神秘秘地声称他已经把《易经》研究透了,而且还在自己家后山的小溪里发现了河洛图书,经过长期修炼,目前他已经达到了金丹期水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八十岁左右就可以渡劫飞升了。但是本着身为大明臣民的忠诚心,他还是特地下山来诚挚邀请皇上一起加入修真者行列,共享长生——另外,就在此关键时刻,他本人的修真活动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主要是炼丹和炼法宝的原材料供应上出了问题,所以如果皇帝有兴趣给他一个国师头衔的话,他本人愿意暂时抛却“闲云野鹤”的生活,长期跟随在皇帝身边,共同探讨关于“天人合一”和“阴阳双修”之类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情况,皇帝陛下除了建议他去写玄幻小说赚稿费之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好不容易把今天最后一个故作狂言的作死鬼丢出去,满心疲惫的穿越版崇祯皇帝照例把卢象升召来问了问练兵进度,在得知新招募的部队还需要训练至少三个月才能出征之后,只得揉着太阳穴叹了口气。
——在武昌待得越久,他就越是深刻体会到了这年头的官宦缙绅都是怎样的狂傲与废柴……亏得身边还有几个会办事的得力能臣,而之前又果断地抄了福王府,以最快速度搞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否则若是需要在湖广行省慢慢地筹备军饷、搜罗班底的话,那就真是天晓得要猴年马月才能把军队拉起来啊!
哎,不知道南京的那位“永和帝”,如今又在做着些什么?
第一百三十七章 四方乱云起(中)
崇祯六年(永和元年)四月,南直隶,南京
——跟北京一样,作为大明帝国的另一座首都,在南京城内同样有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宫城。这是一座南北长五里、东西宽四里的巨大建筑群,四周围绕着高大的红墙,屋顶的明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宫城之内,以承天门为界,门以北是紫禁城。穿过端门、午门走进去,迎面依次矗立着“奉天”、“谨身”、“华盖”三座大殿。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以及“文楼”和“武楼”。这是皇帝接受百官朝觑和举行大典的地方。而“三大殿”以北,一直到后宰门,则属于“后廷”范围。那里面另有许多名称各异的宫殿,还有一座御花园,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里。
除了紫禁城的这一部分之外,在宫城的南面,有一条宽广的御道从承天门外的五龙桥,笔直向着宫城的正门——洪武门伸展开去。御道的东侧,分布着除刑部之外的吏、户、礼、兵、工等五部衙门,以及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若干次要政府部门;御道的西面,则是大明帝国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以及锦衣卫、通政使司、太常寺等衙门的所在地。
然而,这么偌大一座辉煌壮丽的宫城,自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却已经被荒废闲置了二百年的漫长岁月,到如今早已萧条破败,完全不复昔年的气象了。自从永乐皇帝之后,除了正德帝曾经下过江南之外,其余历代大明天子基本都没有离开过北京,到这南方的留都来巡幸。
如此一来,因为主人常年不在的缘故,南京紫禁城里的宫殿自然是大多荒废失修,到明末都已经差不多变成废墟了。甚至就连那些一直有官员派驻的南京各部衙门,除了少数几个门堂,因为有官员到部视事办公的缘故,所以收拾得还算整齐外,大多也是任凭墙垣倾圮,无人过问。一派衰败不堪的模样。
虽然眼下的南京朝廷已经拥立了永和帝朱以海,使得这座宫殿再次有了一个主人。但东林党集团素来都是以偷税漏税为己任的,哪里舍得掏出几百万两银子的巨款,给自己拥立的这个新皇帝整修宫殿?
因此,跟过去的闲置年月相比,此时的南京紫禁城依旧没有多少变化。承天门的朱红色宫墙依然到处都布满了剥落的痕迹,显得斑斑驳驳。城楼的屋顶上更是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小树和野草,显然是很多年都没有清理过了。宫门口总算是站着几个太监和卫士,但也一个个都没精打采的,看不出半点皇家气象。
此时,整个紫禁城内唯一被稍事修葺的文华殿里,曾经的鲁王次子,如今的永和帝朱以海,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掉漆开裂的御座上,完美地扮演着泥塑木偶的角色,眼巴巴的看着南京众臣在下面唇枪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