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司令部的刻意放纵之下,钱塘江两岸各县的乡绅们一家家地都遭了血光之灾——虽然这帮人多半都是所谓的“耕读之家”,当家主事的老爷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就连退休的官宦也不在少数,只要跺一跺脚就能让浙江地面上抖三抖……但是,在让他们得到功名和富贵的大明官府,在战火中开始崩塌之后,这些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士大夫们,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柔弱和无助。
——面对着髡贼的枪林弹雨,他们这群饱读诗书的江南士大夫,纵然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家丁护院什么的,各家自然都是有的,但多半不过是装备了棍棒,充其量也就能镇压一下抗租的穷泥腿子,对上正规军根本就是找死。至于乡勇团练呢,在嘉靖年间倭寇猖獗的时候,自然是办过不少,可之后随着戚继光平定倭患,当年的团练早已陆续解散了。如今再急火火地临时张罗,哪里还来得及?
事实上,在整个战区之内的各处乡镇,能够进行像余杭镇那样程度的激烈抵抗的,都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满肚子道德文章的地主老爷们,基本都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或者举家逃进县城和府城里避难,但那也不过是晚死了几天而已——根据历史经验,穿越者完全不准备给地主阶层留下半点活路。
不过,虽然对如今发生在钱塘江两岸的浩劫乐观其成,但在有些时候,各个扫荡分队的破坏力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料。比如说,在这一天的凤凰山上,望着山那边升起的滚滚黑烟,王秋顿时不禁有些发愣。
“……那个方向……似乎是灵隐寺啊?”判断了一下黑烟腾起的方位之后,王秋有些困惑地挠了挠头发,“……之前似乎已经跟他们提醒过,那些日本基督徒对待信仰都狂热得很,尤其喜欢拆佛寺盖教堂,还经常砸坏珍贵的佛像,所以最好不要让他们去攻打寺庙吗?不行,我得打个电话问一问这是怎么回事……”
片刻之后,王秋终于通过电话得到了答复——根据他之前的一再嘱咐,凤凰山庄司令部确实没有让任何一拨日本基督徒浪人去攻打灵隐寺,而是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一支臭名昭著的非洲捕奴队……
第一百二十二章 火烧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号称杭州第一古刹。其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后来又得到南朝梁武帝的赐田并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到了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已经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杭州、嘉兴两地一万三千亩良田皆为其庙产。到了明朝,洪武帝朱元璋也曾把灵隐寺住持召来南京说法,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褴袈裟……可见这座寺院在东南堪称是地位崇高、荣宠不绝。
以自然环境而论,灵隐寺的四周山脉连绵,群山起伏,以风光秀美而著称。香客们入寺的道路上,沿途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在苍翠的古木和潺潺的溪流之间,造型典雅的庙宇依山而立,与周边环境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于参天大树的环绕中,一边散发出难以言喻的禅意,一边迎接着世人的顶礼膜拜。
然而,这一切令人流连忘返的优美景致,此刻都在炽热的火焰之中,化作了飘散的缕缕青烟。
当待在凤凰山上的王秋等人发觉情况不对,匆匆带队赶来的时候,已经只能对着一片烟雾萦绕、烈火熊熊的残墙断壁,以及被浓烟熏黑、火焰烧裂的浮雕板、石佛像和呼呼发烫的青铜香炉,目光呆滞地愣神。
——在凶名昭著的捕奴队面前,宏伟奢华的灵隐寺就如同鲜嫩的羊羔一般可口。
此刻的灵隐寺外,正是一派星罗棋布的篝火连营。一撮撮黄色的火焰,在佛教经卷和佛像残片之间跳动,发出阵阵脆响,火星四溅,与烈焰冲天的寺院交相辉映,充分显示出了这个烽火乱世的残酷景象。
在王秋他们赶来的时候,整座寺院都早已被烧成了特大号的火把,而那些侥幸没死的和尚,也被捕奴队员很熟练地捆成长长几串,垂头丧气地瘫倒在路边。那些浑身血腥的白人强盗和黑人奴兵们,在寺庙里肆意抢掠了一整天之后,又意犹未尽地将各种雕刻着繁复花纹的香案神龛劈碎,和那些看不上眼的书册经卷一起丢进篝火,然后围着火堆谈笑、放歌,顺便清点这一天劫掠的收获,享用刚抢来的酒食与女人。
王秋刚刚走到浓烟冲天的灵隐寺外,就在一棵大树下看到一名醉眼朦胧的红头发独眼龙海盗,左手搂着一个衣衫褴褛、满面泪痕的年轻姑娘,右手将小酒坛里的黄酒往嘴里灌。旁边还有人在转着一个小小的烤架,上面串着金黄酥脆的烤鸡,肥美的油水临空滴落,溅在火红的木片上,发出滋滋的声音。
另一个已经醉醺醺的黑人捕奴队员,则炫耀似地在脖子上挂着十几串珍珠、水晶和金银材质的念珠,浑身披着好几件光彩夺目的丝绸袈裟,高声夸耀着自己的收获。附近几个围着火堆纵酒享乐的捕奴队员们,见状纷纷附和着叫喊起来,接着又一波接一波地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激起一片乱哄哄的巨大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