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澳洲髡贼虽然不守礼法、粗鄙无文,但却不仅擅长百工,在农事上也是很有一番造诣,可惜就是不肯乖乖报效朝廷,反而勾结奸民叛贼,意图祸害我朝社稷,真是其心可诛……”邹维琏在心中如此思忖,正准备移步往凉亭走去,不料外面又有一个下人大叫着跑进来,“……老爷,老爷!”
“……闭嘴!大呼小叫的,成何体统!什么事这么慌张?”邹维琏不悦地皱眉呵斥道。
“……老……老爷,外面有位张老爷求见,好像说是江南来的!”下人赶忙汇报说。
“……哦?江南来的?就是上次来的那位?”
听得这话,邹维琏巡抚顿时就挂了一脑门的黑线——莫非是上回的张岱又来了?
“……不是,是另一位不认识的张老爷。”那个下人赶忙答道,同时双手递上一份精美的名帖。
然后,看了看名帖上的字迹,邹维琏的脸色变得更黑了,“……张溥张乾度?上次好不容易打发走了张岱这个纨绔,如今怎么连这条疯狗也来了?江南的东林诸公究竟是要闹哪样啊?”
“……那……老爷,要不要请他进来?还是说您不在?”
那下人见巡抚老爷的脸色不佳,便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道。
“……来者是客,还是请他进来见一见吧!”深知张溥这货有多么难缠的邹维琏巡抚,最终还是没敢给对方吃闭门羹,“……就在花厅见,把备好的茶点也端过去……哎,为什么就不能让老夫清静两天呢?”
第七十九章 福建暗流(下)
出身江苏太仓的张溥张乾度,乃是东林党旗下最厉害的“冲锋队长”,复社的创始人,崇祯年间天下最最出名的“士子领袖”。此人早在尚未考过科举之时,就已经干出了无数大事,从组织暴乱到冲击衙门,还有纵火烧城、殴打官员之类,其战斗的烈度绝对不亚于后世的五四运动,当真是不惜生死也要求名声。
——张溥出身贫寒,但年幼好学,有神童之称。于天启四年(1622)开始结社评论时政,博得名望,起初取名为应社(科举应试小组),后来改为复社(科举重考小组),成员最多时高达三千余人;天启六年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天皇巨星!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里都是万人空巷,拥趸粉丝无数。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这位张溥最多也就是演讲能力非凡,相当于后世美国马丁路德金的水平。但可怕的是,张溥不仅在政治上极度狂热,还很有野心和手腕。在成名之后,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资历升官,而是企图一步登天,借广收门徒以控制知识界、把持科场,最终达到左右政权之目的——并且一度真的让他给成功了!连当朝首辅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从。有一次,张溥甚至直接给了周延儒一个册子,上面写满了人名,有的要大用,有的要罢官,而周延儒居然也尽数照办,丝毫不敢违抗。
想想看吧,区区一介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民间人士”,居然能够在家遥控操纵千里之外的朝堂决策,决定大明帝国的官员任免,把大明天下视为掌中玩物……这份泼天的狂傲和能耐,在现代世界有哪个三十岁不到的乡野闲人(张溥今年二十九岁)能做得到?
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张溥这家伙能搞到这等地步,也算是空前绝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