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页

唉,自己广开财源是为补朝廷供应之不足,以及各级经手官员的所谓“漂没”,却未闻有军队靠经商开矿能维持战斗力之先例。后世那位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要军队设法忍耐时,固然是允许军队经商,但也只是压缩开支,可没敢断了军队的供给啊!这不是逼着我自谋财源当军阀吗?王斗满腔愤懑地想着。

带着这样纷乱的思绪,王斗带兵策马进入了舜乡堡,满目尽是破烂的街道和房屋,以及面有菜色的行人。全堡的砖木结构房子也没有几间,其余的屋子都是些夯土墙壁、草棚房顶,有几间草房外面是用白垩土刷的,那就是店铺了——宣府边镇这样的穷乡僻壤,能有这等商业水平,就已经算是繁华了。

其中有一家销售南北杂货的铺子,似乎是刚到了一批比较罕见的新鲜货色,引来许多爱看热闹的七大姑八大姨过来围观,叽叽喳喳地评头论足,家长里短,唠叨个没完没了……王斗原本只是好奇地过去好了几眼,但却偶然注意到了货架上的一样东西,霎时间脑海中便如五雷轰顶,轰轰做响!

片刻后,王斗揣着一盒从山东贩来的卷烟,带着满心的困惑离开杂货铺子,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

“……文登香?!这是什么牌子?等等,这卷烟牌子是什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明朝的崇祯年间,这么早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卷烟了么?我还以为最起码得到晚清甚至民国呢!”

把玩着手里的香烟盒子,王斗愈发困惑地如此想着,隐约感觉这个世界或许跟他的认知不太一样。

而王斗还不知道的是,他的老婆谢秀娘此时正如获至宝地端详着新买的一面小镜子,喜得眉目带俏……

——在消息闭塞、交通困难的宣府乡下,眼下为生存而挣扎的王斗屯长,迄今还对其他穿越者势力的讯息懵懵懂懂、满心茫然。而在消息灵通、贸易繁荣的南方商埠,另一些同样是初出茅庐的穿越者却早已发现了各路先行者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并且感到了深深的惊惧与戒备……

第十一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一)

第十一个瞬间:初生幼虎的惊惧

崇祯四年十一月,杭州,大运河畔,拱宸桥码头

“……两位少爷,咱们的船已经到杭州啦!”

伴随着船家的一声吆喝,年少名高的复社士子,来自安徽桐城的方以智呼出一口冷气,跳下客船,然后跟此行同来的好友俞国振并肩站在拱宸桥码头的栈桥上,默默地打量着这个闻名遐迩的陌生城市:

从拱宸桥码头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街道上的繁华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大明即将覆灭的末世。眼下虽然是冬日,但天气却十分晴朗,温暖的阳光从蓝澄澄的天空中斜照下来,把左边一排房屋的阴影,投在宽敞的、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上,投在乘轿子的、骑驴的和步行的行人身上。街道两侧的铺面一家挨着一家——由于没发明汽车,所以古代城市的街道普遍狭窄,按照现代标准,那些最宽的“大街”也不过是条宽一点的“巷子”而已,宽度不过五六米而已。勉强可以跑两辆汽车的水平。不过地面有石板铺砌,还算整齐。除了店铺之外,沿街又有许多摊贩将街面占去大半,两边的店铺得招牌还在向街道中央延伸,看上去密密麻麻,尤其拥挤。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在叫卖着货物,和顾客们讨价还价。来自各地的士绅大户,儒生士子,在门前挂着精巧灯笼、养着各种竹木花卉的茶社里高谈阔论。茶座里座无虚席,生意兴隆;酒楼上人声鼎沸,笙歌盈耳,随风飘散着各种捏着嗓子的娇媚艳笑,与精美酒肴的诱人浓香……

——还未走到那传说中诗情画意、浪漫无限的西子湖畔,杭州的繁华街景就已经让人流连忘返。

尽管“建虏”、“流寇”之类的消息,已经愈来愈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耳中,很多人都知道如今的天下各省连年遭灾,“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一类的消息俯拾皆是。就连过去不常听说的“易子而食”之类的可怕讯息,也时有耳闻……到处是灾荒、败仗、加派、民变的噩耗,国家的局面仿佛一天乱似一天,就连在一向堪称富庶的江南,米价也一度上涨到了每石三两银子――大明开国以来,江南的米价还从来没有涨到这么高过。但是,这一切不祥的预兆,似乎都未曾给锦绣江南莺歌燕舞的花花世界投下多少阴影。那些来自远方的恐怖噩耗,对于诸位诗书酒棋无一不通的“江南风流才子”来说,仿佛只是嘴边的谈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