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唯一让李孟感到不适应和害怕的是,当大家都在甲板上蹲着吃饭的时候,有个奇怪的道士在人群之中走来走去,不时还用含情脉脉的色迷迷目光,打量着某些俊俏的少年和健壮的汉子……而其他那些貌似穿越者的家伙,也对此处之淡然(其实是相处得太久,已经习惯于无视这个腐道长的基佬做派了),似乎完全不认为这个基佬的作为有什么问题,让李孟不由得感到双腿一软,背后阵阵恶寒。
虽然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明末,男人搞男人的断袖龙阳之好在民间相当普遍,并不怎么被歧视,反倒被很多乐衷此道的文人吹捧成了风雅之事,但李孟这个不够风雅的粗人,对这玩意儿可实在是吃不消啊!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保佑,自己该不会是来到了什么匪夷所思的“现代基佬明末穿越团”吧?
等等!仔细想来的话,在后世的网络上,那些腐女作家写的穿越版耽美搞基小说,似乎也很不少啊!
看着身穿道袍的张应宸笑呵呵地蹲下来,亲手喂饭给一个唇红齿白的俊俏小正太——而不是萝莉,李孟赶紧小心翼翼地转过身去,努力藏在一堆缆绳的后面,同时担心起了抵达目的地之后自己屁股的贞操……
缺乏热度的冬日阳光下,“立春号”还在继续劈波斩浪,载着穿越者李孟同志航向未知的前方……
第十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
第十个瞬间:乡下菜鸟的迷茫
大明帝国与草原相邻的北方边境,宣府镇,怀隆道东路,保安州,舜乡堡
一轮残阳斜挂天际,将如血的晚霞洒向莽莽大地,入目所及的,无不是一片苍凉萧瑟的荒芜场景——水渠干涸了,秧苗枯萎了,随处可见蔫黄倒毙的农作物;零星有瘦弱佝偻的儿童和衣衫褴褛的妇女在田间艰难劳作,以求能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在这等灾年里所得的收获,甚至还无法维持他们最起码的温饱所需。
作为毗邻草原的边镇,宣府镇的田地亩产原本就无法与内地相比,但各种苛捐杂税却是半文不少——按照朱元璋制订的荒诞制度,大明的卫所兵一般要自己养活自己,每年的屯田还要纳粮,偏偏连田地本身都早已被地主缙绅抢夺殆尽,经常是明明没有土地却要缴纳田赋,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还惨(不过遇到这种情况,官府也没法让那些无地的军户无中生有,把田赋交出来,如果强行催逼的话,只能激起兵变,依然什么都收不到,说不定还得搭上自己一条命,所以通常的惯例是就这么一年年积欠下去,从此变成烂帐)。再加上流寇土匪、后金军和蒙古人的烧杀抢劫,以及更加要命的连年干旱,使得所有军民都在死亡边缘挣扎——如果说明末晋商给后金输血是利欲熏心,那么边镇守军的默许和分肥,则是为了维持生存的无奈了。
来自蒙古高原的寒风,总是夹杂着无数细碎的沙砾,把人吹得仿佛要脸皮皲裂一般。顶着从北方大漠铺天盖地吹来的风沙,刚刚率部打退了一股流寇的舜乡堡屯长(防守官)王斗,带着一队虽然衣甲鲜明,但却疲惫而憔悴的军士,还有几辆装运战利品的骡车,沉默地走在一条荒草丛生的道路上。
踩着遍地的枯草和黄沙,朝着这条道路的两旁望去,去年在鞑虏入寇之时被迫疏散民众、主动焚毁的董家庄和辛庄,如今还是一片废墟,根本无力修复,甚至零星还能看到一些无人收埋的枯骨。还有王斗在入主舜乡堡担任防守官之前的旧寨靖边堡,一砖一瓦,都是王斗带人亲手建成,记得当初还养了不少猪和羊、挖了鱼塘、建设了灌溉渠道,花费了无数的心血……但如今却统统毁在了连绵不断的战火之中……
——作为一名点亮了军事技能,拥有战争天赋的穿越者,王斗在这两年的战斗不可谓不英勇,取得的胜利也足以在世人面前夸耀。无奈他需要应付的各路敌人,实在是多如牛毛:打完了后金军还有蒙古马贼,打完了蒙古马贼还有内地流寇——日后席卷天下的陕西农民军,这两年居然也时不时地会来宣府转悠!
确实,宣府边镇素来贫瘠,远不如中原富庶,没多少财货可抢。但这里的军户世代与鞑虏为邻,青壮多半惯于战斗,比内地那些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能打得多,从而成为了各路流寇头目眼中的绝佳募兵之地……如果仅仅是有些穷军户熬不住苦日子去投贼,王斗或许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权当他们是到外地去“打工”了。可问题是,任何一股内地流寇每次来宣府拉人入伙的时候,从来也不忘顺便糟蹋一遍地方……
虽然乱世人命顽强如杂草,只待地面安静,难民自然就能回乡,可就算是全家平安无事,回去之后也只能沦为饿殍——宣府边塞原本就是百姓极苦的地方,崇祯年间的兵祸蔓延、连番大乱下来,乡下百姓的耕牛驴骡被杀被抢,房屋被烧,财产自然也损失殆尽。这些一无所有的百姓就算逃过了屠戮和绑架,平安回到村里,可是既无农具耕畜,又无种子粮食,若没有官府的救济,根本就捱不到下一次粮食收获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