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灵起 42 天问 (4)

在项羽阵中大将眼中,好似天下的兵马,就根本不算个东西,唯有近在眼前的秦军,才配与我们一战!

在这咸阳城下的大地之上,兵力优势的诸侯军锋线自然而然更为漫长,密密麻麻如蝗虫过境。

英布接近两万嫡系亲骑逐渐与左右两翼骑军拉开两百步。

这两万骑娴熟形成十个大型横列,横列与横列之间相隔颇宽,大体上四列轻骑在前,五列轻骑在后,唯独有一列重骑紧随第一列轻骑之后。

英布麾下的骑军,是项羽军中的精锐骑军,所披挂铠甲多是胡服内垫牛皮,仿制于赵国赵武灵王那支为“胡服骑射”的骑军,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穿靴﹐便于骑射。

就在英布麾下那一列最前轻骑准备加速前冲时。

异象横生。

接下来本该是英布率先以那列轻骑用性命去阻滞秦军冲势,然后交由身后的重骑一鼓作气凿穿敌方阵型!

但是原本齐头并进的秦军先头三万骑兵突然变阵,而且变得莫名其妙,位置居中的万骑竟然有意无意稍稍放缓冲势,左右两翼则在刹那间开始向两侧收拢锋线,迅速加厚阵型,然后不再刻意保留战马脚力,骤然加速,几乎是绕过了英布的中路大军,插入方向,恰好是衔接疏散阵型薄弱的左右侧轻骑交接地带,这就像是要当场斩断英布部主力之外的两条胳膊!

太快了。

早有预谋!

遭逢变故,英布却没有丝毫犹豫,继续领军奋勇向前,哪怕被两股秦国骑军在间隙中成功凿穿阵型,己方仅是中军大营就留有三万精悍步卒驻守,绝无炸营隐忧,因为那三万,是魏武卒。一旦双方拨转马头再度冲锋,隐藏在左营中的那支实力强悍,季布亲自率领的数千重骑,只要趁机杀出,说不定就能将深入敌后的秦军铁骑彻底击溃!

如果说左右两股秦国骑军的冲阵充满了刁钻气息,那么双方中军的凶狠碰撞,就是毫不拖泥带水的硬碰硬。

先是英布那一列轻骑加速穿过缝隙急速向前,弓箭骑射,这些轻骑皆是膂力出众之辈,五十步内,羽箭之势,威力惊人!

几乎是一个照面,三百骑秦军就当场坠马而死。

但是秦国骑军第一排锋线依旧齐头并进,人人脸色冷漠,畏死者先死!

不管天下其它军伍如何,这个道理,秦国将士从春秋战国一路荡平中原 ,已经传承了足足几百年了!

这列英布轻骑在弓箭之后,或抽刀出鞘或丢套马索,面对那一排长枪横放如林,同样悍不畏死。

与秦国军队争生死,如何才能让自己活下来,赵国之民也经历了整整上百年!

仅是一个擦肩而过,近千英布轻骑就那么被一枪撞死于马背之上。

那些轻骑接下来还要面对之后的一列列秦军军铁枪。

注定是十不存一的惨烈结局。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军撞阵。

没有什么马弓互射,没有半点花哨招式。

因为这一列轻骑的毅然牺牲,双方的第一次长枪互撞,使得英布所在后排那支重骑军占据先天优势。

英布与身边依次排开的近百骑贴身扈从,大多数几乎都是毫无悬念地一枪撞敌下马。

骑军撞阵之中,落马者必死无疑,这是铁律。

骑军冲锋,铁枪开阵,极为忌讳一枪贯穿敌人身躯,即便能够快速抽出,仍是会贻误战机,生死一线,容不得任何马虎,况且两军相互凿阵,可不是只有一排锋线,否则凿之一字从何说起?

一击毙命的同时要求最大程度蓄力,就是活到最后的保证。

悄无声息之间,最后一列重骑已经位于最后,四列轻骑越过那列锋线快速突进。

因为英布深知战场之上,最后那一口气,不能坠!

左翼三万秦国骑军之中,蒙毅作为锥头,悍然开阵,位于这种阵型的前方骑军,无一不是先锋营敢死士,死得最早最快。

章邯和蒙毅,李由本就是武将,秦军杀出咸阳,他们分别赶到左右后军,统领军队。

诸侯军各路将领对此人本就不陌生,早在之前就有过交手后,更是恨得牙痒痒。

大概整个秦军,也只有此人能够如此特立独行,手持一杆铁枪,左右腰间佩剑悬刀,马鞍两侧更是皆挂戟囊。

蒙家军统帅,蒙毅!

这三万骑军,蒙家军嫡系骑军,大概是没有人预料到秦军精锐中的精锐,竟然会避免正面作战的缘故,三万骑的侧面凿阵,显得势如破竹,恰似刀割豆腐,游刃有余。

另一股右侧秦军轻骑的插入,更为轻松,几股由诸侯军临时汇聚而成的骑军,匆忙出营,本就与中军阵型存有间隙,瞬间就被右侧章邯带领的两万骑在侧面上削去一大片,竟是硬生生给杀掉一千多骑。若说双方万人规模的正面撞阵,杀敌千余,不会显得如何出奇,甚至搁在习惯了不死不休的战国战场上,都谈不上惨烈二字。但是当下这种纯粹属于擦身而过的冲锋阵型,兵力优势的一方还会折损千人,就有些荒唐了,足可见诸侯军这些临时整合的所谓精锐,遇上曾经被誉为秦末第一名将的章邯,哪怕诸侯军求战欲望强烈,毫无怯意,仍然是有心无力。

如果说秦军左右两翼骑军避重就轻的突入,已经足够匪夷所思,那么秦军在接下来表现更是让诸侯军的主力感到莫名其妙。

在相互凿开阵型后,本该各自拨转马头,展开第二次冲锋,这才是之前骑军作战的题中之义,但是让诸侯军左右两营骑军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在蒙毅和章邯的统领下,五万左右骑军竟是直奔诸侯军大营而去!

相比之下,与英布中军展开撞阵的中路秦军,战损最大,凿阵速度也最为缓慢,战场上双方都抛下了两千多具尸体,秦军稍稍两千出头,诸侯军接近三千,这种互换,已经足够堪称壮烈。

一身铁甲满是血迹的英布已经停马站在末尾处,抖落枪头鲜血,这位性格如火的将军勒马转身,瞪大眼睛,瞬间领会秦军的真正意图,怒吼道:“钟离昧!不用去管敌军左右两翼,拼死缠住这支中军,不要让他们流窜入营!”

听到英布的怒吼之后,从楚国贵族出身的钟离昧到那些麾下万夫长千夫长,纷纷醒悟,故而也顾不得阵型,双营骑军先锋急速转身,尚未与中路秦军失之交臂的尾部骑军则开始斜插过去,试图将其一寸寸拦腰截断,如剁长蛇!一旦某支骑军丧失阵型,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速度,陷入泥潭后,就只能束手待毙了。

秦国铁骑军的骁勇善战毋庸置疑,可毕竟不是金刚不败的神仙,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所向披靡。

对这种困境,中路统帅王离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壮士割腕的举动,位于两翼锋线的千余骑,第一时间向外撒开出去,无形中与居中的大股骑军拉开大段距离,以此来拖延两侧诸侯军骑军的亡命冲撞。

偏移阵型的五千骑秦军军,是在用性命换取主力骑军的稳固阵型。

不断远离主力的那外围两侧三千骑千骑,竭力狂奔,在骑卒的驱使下,心有灵犀的战马根本不计体力,充满飞蛾扑火的壮丽。

不断有秦军被诸侯骑军的长矛捅落马背,然后被后边的诸侯军用战刀轻轻一抹,就挑起一颗头颅。有被诸侯军用套马索扯落马背后,一路拖拽,血肉模糊。

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的这支秦军,面对源源不断的敌军,必死无疑。

英布没有想到这次秦军真正的意图,竟然会是后方阵营中的术士集团,更没有想到他们对自己大营的内部部署如此熟悉。

所以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

秦军左右两翼的突阵,中路主力的凿阵,以及其中那五千骑秦军的牺牲,皆是如此。

让这个身经百战的英布措手不及!

英布立即传令,营中魏武卒一律出营结阵于大营后方术士集团!命右营大军中路一起追杀秦军,各自绕营而过,尽快缠住敌军!不用贪功,若是秦军军试图分路撤回后方,务必就近咬死其中一股骑军!还有,让韩信率军阻截后方那五万步军,应该是刘邦的军队,看服饰以布衣头巾居多,夹杂些许秦国的黑甲步军而已,战力不值一提。

与此同时,英布身边一位青年将领,微笑道:“将军放心,刘季之辈,不过尔尔。”

英布瞥了眼这位神色倨傲的韩信,点了点头。

在韩信带领数万步军迂回前行秦军后方之后,这位身经百战的英布将军并没有丝毫气馁,一座无关大局走势的术士集团与否,他不心疼,诸侯军底蕴还经得起这种损耗,只要中军与右营骑军成功截下一股秦军,将其吃下,哪怕不足半数,甚至只需要是两三万骑,这场仗就是己方小胜。

一旦钟离昧的精骑打烂那支王离的中军,就更是稳操胜券,这座大营就会是左右将领秦军的坟地!

英布相信蒙毅和章邯还不至于如此昏聩。

事实上闯入敌营的秦军动向都在英布预料之中。

左右秦军骑军汇流的,面对术士集团一阵突袭,百家术士用术法抵抗,但是面对秦军汇合的五万铁骑,还是被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数百个,然后并未分兵两路,而是保持阵型,一同沿着诸侯军大营左侧外围突围。

刚好遇上兵力众多的十万骑龙且率领项家军。

而仍有一万人的英布嫡系主力精骑,在稍稍绕出一段远路后,也开始从后方疾驰而来。

再往下,诸侯军的魏武卒也开始出营结阵,已经开始不断向左方移动,堵截那支即便能够顺利凿阵回撤的章邯和蒙毅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