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糟糕,听起来还有点蠢。
瞬间明白了薛宝儿话里话外的嫌弃,卫持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往日边疆无事, 即便中了武举也不过是在京营或五城兵马司混个闲职,有点关系的, 可能谋个外放的武官,到地方去捞点油水, 军功是想都不要想的,更别说封妻荫子了。”
如今关外的鞑子结了盟, 甚至选出可汗来, 战事恐怕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
有战事就有军功,仗打得越大, 军功就越多,想要分一杯羹的人自然也会多起来。
诚如安宁所言, 往年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报考武举。
同科举一样,武举也要请师父教习弓马骑射。走科举之路尚能进学堂学习,武举并不热门,基本没有学堂教, 师父也少得可怜,束脩却高得惊人。
所以武举多出自世代簪缨之家,或有志于庙堂的武林世家,平常人家是很难供出来的。
有能力报考武举的人本来就少, 偏武举的选拔流程参考科举颇多, 还要经过院试、乡试和会试三个环节, 一层层筛选下来, 到了会试可不是就没个人了吗?
今年的会试更离谱,居然只有十几个人参加, 都快把武选司给愁死了。
所以卫持拟圣旨的时候,特意说明此次恩科是专门为西北战事选拔人才的,事出紧急,只要通过兵部武选司的初筛,就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代价是根据不同情况收取一些费用。
已经参加过会试的,补考一门,收取五十两银子的捐官费。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的,每考一科,需缴纳一百两银子的考试费用,六科全考完需要花费六百两。
再加上初筛的六百两,考取武举需要花费白银一千二百两。
会试从两次考试变为一次,由一人一考,变为十人组考,考场设在京营的校场,主考官由兵部官员升级为安国公和忠顺王。